高电压爱好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344|回复: 5

高压形成原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19 07: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高压形成的原理是怎样的,请教各位高手!
发表于 2011-6-19 11:43:31 | 显示全部楼层
电:物理学名词 [electricity]。   电(在新拉丁语里写为 “ēlectricus”,就是“类似琥珀”的意思)是个一般术语,包括了许多种由于电荷的存在或移动而产生的现象。这其中有许多很容易观察到的现象,像闪电、静电等等,还有一些比较生疏的概念,像电磁场、电磁感应等等。   电是能的一种形式,包括负电和正电两类,它们分别由电子和原子核中的电子组成,或由电子和正电子组成,通常以静电单位(如静电库仑)或电磁单位(如库仑)度量,从摩擦生电物体的吸引和排斥上可以观察到它的存在,在一定自然现象中(如闪电或北极光)也能观察到它,通常以电流的形式得到利用。   电是一种非自然现象。电是像电子和质子这样的亚原子粒子之间的产生排斥和吸引力的一种属性。它是自生物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之一。电或电荷有两种:我们把一种叫做交流电、另一种叫直流电。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带电物体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规定: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   国际单位制中电荷的单位是库仑。1库仑=1安培·秒   若导线中载有1安培的稳恒电流,则在1秒内通过导线横截面积的电量为1库仑。   库仑不是国际标准单位,而是国际标准导出单位。1库仑=1安培·秒。一个电子所带负电荷量e=1.6021892×10^-19库仑,也就是说1库仑相当于6.24146×10^18个电子所带的电荷总量。
从物质到电场
  在十八世纪电的量性方面开始发展,1767年蒲力斯特里(J.B.Priestley)与1785年库仑(C.A.Coulomb 1736-1806)发现了静态电荷间的作用力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定律,奠定了静电的基本定律。   在1800年,意大利的伏特(A.Voult)用铜片和锡片浸于食盐水中,并接上导线,制成了第一个电池,他提供首次的连续性的电源,堪称现代电池的元祖。1831年英国的法拉第(M. Faraday)利用磁场效应的变化,展示感应电流的产生。1851年他又提出物理电力线的概念。这是首次强调从电荷转移到电场的概念。
电场与磁场
  1865年、苏格兰的马克斯威尔(J. C. Maxwell)提出电磁场理论的数学式,这理论提供了位移电流的观念,磁场的变化能产生电场,而电场的变化能产生磁场。马克斯威尔预测了电磁波辐射的传播存在,而在1887年德国赫兹(H.Hertz)展示出这样的电磁波。结果马克斯威尔将电学与磁学统合成一种理论,同时亦证明光是电磁波的一种。   马克斯威尔电磁理论的发展也针对微观方面的现象做出解释,并指出电荷的分裂性而非连续性的存在,1895年洛伦兹(H.A.Lorentz)假设这些分裂性的电荷是电子(electron),而电子的作用就依马克斯威尔电磁方程式的电磁场来决定。1897年英国汤姆生(J.J.Thomson)证实这些电子的电性是带负电性。而1898年由伟恩(W.Wien)在观察阳极射线的偏转中发现带正电粒子的存在。
发表于 2011-6-23 00:28: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没理解“电”的实质是什么?肯定是一种能量的存在形式。我们只能从所谓的波形间接的理解,那“电”到底是什么?电子位移形成电流这好理解,那电子是怎么“堆积”成电压的呢?怎么形成的高压呢?应该不是简单的“堆积”,因为有的电容容量很大,耐压却很低;有的电容容量很小,电压却很高!而对于TC来讲,本来是不可能产生那么高的电压的,可是通过谐振,逐级递增的把电压推的那么高?这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始终无法理解它的实质是什么?怎么能知道“电”的实质存在形式呢?
发表于 2011-6-25 00: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学习了一下
发表于 2011-6-30 23: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也是我的疑问,既然TC的次级线圈下端是接地线的,为何高压不会被导流到大地?
发表于 2011-6-30 23:30: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何你不把他想像成一台水泵,正从水塘中抽水,却偏要想像他里面的水会流到水塘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平龙认高电压分站 - 高电压爱好者 ( 豫ICP备14029057号-3 )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2157号

GMT+8, 2024-11-21 19:40 , Processed in 0.136736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